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

我校开展2020-2021-2学期第十二期公开示范课观摩活动

作者:教务处时间:2021-04-22点击数:

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13点40分,公开示范课——《传播学原理》观摩活动在武汉晴川学院教学楼教1-211举行,主讲教师是传媒艺术学院蔡亮慧老师。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艺术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和教务处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

《传播学原理》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的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传播实用技能。

本课次公开示范课主要讲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交流信息的过程,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报纸、电台、电视、电影等)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正式将传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同时又分为外向功能和内向功能。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论它是自我的内向传播,还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甚至跨国传播。

三、拟态环境的定义:“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此观点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四、“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含义: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李普曼提出。由于当代媒介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到大众传媒提供的大量信息,大众被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流中,失去了直接去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来不及去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现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只能从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去了解世界,因而会误认为传媒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形象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这样大众在认识世界时就难免会产生偏差。而拟态环境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使得客观环境越来越有演变为真实环境的趋势,也就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本次公开课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课堂教学气氛热烈,体现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让在座的师生领略到蔡老师的教学风采。公开课示范是学校开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和举措。希望各教学单位此为契机,以更丰富的形式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